眾看官可能注意到, 本部落格的新英文標題 "Never Land". "Never Land" 的名字源自童話故事 "彼得潘" (Peter Pan) 中的小孩們, 希望永遠別長大, 好把握童年帶勁, 冒險, 不畏困境的歡樂時光, 及過命的好朋友們. 希望,本部落格似青春之泉,藉由心與心的交會溝通, 讓所有上部落格的人, 心靈永遠年輕, forever young at heart! 本部落格的定位, 採百家齊嗚, 百花齊放的沒邊式, 不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 如您感覺到, 這方天地, 是一個溫柔的世界, 是我們的假期, 是我們的放學午后, 是我們的朝九晚五之後, 是我們的夜晚, 是我們瑰麗的故事界, 是我們的夢, 本部落格就定了位. ﹝蓉蓉記述,6/26/2007﹞
Saturday, March 6, 2010
「三母論」:生母、養母、婆母 (by 張作錦)
我和內人都出生在中國大陸,她比我小幾歲。我六歲時即「參與」抗日戰爭,她六歲時差不多已「躬逢其勝」。勝利歸勝利,我們仍無法還鄉,因為內戰又開始了。大江南北,災民遍野。我隻身離家,當了流亡學生,到台灣「改行」當兵,退伍再回學校。她因有父母照料,按部就班讀了書。我們在台灣住了一甲子,其間因工作關係,在美國生活了將近十年。不必等到有人挑戰我的身分認同,很多時候我自己也迷惘:我究竟是哪裡人?以出生地為準,以居住時間的長短為準,還是工作過的地方都算?內人似在安慰我,也像自解:「大陸是我們的生母,台灣是我們的養母,美國是我們的婆母,我們有三位母親。」這話雖屬「婦人之見」,倒也全非「比擬不倫」。母子是一種血緣,剪掉了臍帶也剪 不斷一世的生死纏綿。「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山東人落魄湖北,客久思歸,公元204年登樓作賦:「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這就是為什麼澎湖人在高雄發了財要回老家買田,彰化人在台北賺了錢要回故里置產。「大陸移民」回鄉探親、掃墓,其情一也。人情同於懷土,固不以窮達異,也不以中外異。湯瑪斯•傑佛遜當了美國總統,也創辦了維吉尼亞大學。他遺願後人不必記住他曾是美國元首,但請記得他是維大創辦人。這固然是傑佛遜薄政治而重文化,但他似乎更願把自己奉獻給養育他的故鄉。1989年我首度回大陸。各地人對「台胞」都很熱情。但待你總像「客人」,甚至像「外人」,因為你必須使用「外匯券」,你沒有「單位」的「介紹信」,買火車票和飛機票都有困難。我 也恰好碰上「 六四」。看著數萬名學生遊行走過天安門廣場,高呼「反官倒」等口號,我為報館寫了一篇通訊〈長安大街那一頭會有民主嗎?〉遙想1919年的「五四」,北京 的學生也是這樣遊行的,也是這樣吶喊的。但「六四」的結果與「五四」不同,對一個遠地歸來的「遊子」,在理性與感性上都是考驗與折磨。大陸走過動盪不安,全方位發展,終於崛起。兩岸三通也開了新局,台灣每年從大陸賺七百億美元。第四次江陳會為簽署ECFA鋪路,在野人士「照例」抗爭,甚至也「照例」流血。其間固有政見上的差異,但恐怕有更多「族群」與「省籍」的扞格。早年的台灣,似乎沒有什麼畛域之分。1960年代,台灣人民很難出國,外匯又管制,報館要派一位特派員長駐美京華盛頓,那簡直是石破天驚的大事。報館千挑萬選,選了一位 「本省籍」的同事,大家都為他高興。這種例子,還不止一樁。再拿我個人家庭來說,兒子娶了一位高雄小姐,賢慧能幹,是我們在台數十年最大收穫之一。不知從何時起,人與人相處有了雜音。甚至什麼「香港腳」、「中國X滾回去」、「太平洋又沒加蓋」等不堪的話都出了口。這雖然只是少數政治人物的私心與短視,但承受者總是點滴在心。有 些「外省人」覺得半生奉獻斯土,仍被視為「非我族類」,傷心之餘,移民美國去也。不過以我的經驗,華人在美國,生活內容、交往範圍仍多限於華族社區。美國 雖是種族歧視最少的國家之一,但你還是「外國人」,很少能打進美國人的圈子。在那裡,你可以安身,但不能立命。連楊振寧、陳省身、李遠哲恐都未曾例 外。我們何其有幸,有個台灣可以「回 來」,畢竟我們是吃她的米、喝她的水長大的人。我們記得,她也記得。唐代詩人賈島有一首〈渡桑乾〉的詩: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住在山西太原已經十年了,賈島心裡常想著要回陝西咸陽。等到有一天渡過桑乾河,這才發現,早已把太原看成故鄉了。像我這一代的「外省人」,漸入老境,他鄉日久是故鄉,早已沒有、也不重視「落葉歸根」這類想法,現在更以「三個母親論」自寬自勉。唯願母親們和睦相處,使子女自由探省沒有為難之嘆。在我老家北方,母親是「官式語言」,我們人前人後都叫娘。娘,不只是親熱,更是心、血、肉相連的那種疼,那種難捨難割。如果「三位母親都是娘」,我們是天大的幸福。若是「三位 母親無一娘」,那就是人世難堪的悲涼。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